第(1/3)页 “殿下,那些商人答应愿意出十万两银子,助您修建码头。”和商人们谈妥了的杨溥向朱瞻埈禀报着,脸上还带着喜色。 十万两白银在明初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,毕竟这可是真正白花花的银子,不是宝钞那擦屁股都嫌硬的玩意。 不过在朱瞻埈看来,十万两着实就有点少了。 这可不是他被那些无脑的电视剧教坏了,觉得动辄几万两银子只是个小数目。 要知道这可是明初,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夸张的,十万两白银快相当于某些比较穷一点的省份一年的赋税了。 虽说永乐时期大明国库财政收入能有个两三千万两,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江淮等地贡献的,这里才是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 甚至可以说,明朝中后期财政困难,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,朝廷逐渐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,导致江南地区的税收不上来也是有一定关系的。 嘉靖时期,江南地区抗税,可是连海瑞都收不上来的。 当然,明朝中后期的税收也确实繁重,对于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可以说是相当夸张,单纯的指责江南地区抗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。 不过这也确实可以从侧面反应江南地区的富庶。 后世曾经流传过江南两淮等地的商人,家资十万贯不称富,五十万贯才敢称中富,百万贯称巨富的说法。 虽说有点夸张,但对于明清时期的商人来说,十万两确实不能算是什么大数目。 即便现在还是明初,这些商人也是很有钱的。 第(1/3)页